行测言语理解题:识“先后”知“顺承”定“主旨”
由于公考考试时间紧、任务重,所以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如何又快又准地找到答案就变得至关重要。在行测考试中,片段阅读题型占比较大的就是主旨题,那么如何快速找准主旨来选择答案呢?这就需要我们分析文段类型,根据不同文段的特点把握不同的重点。今天中公教育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顺承文段。
顺承文段的题干行文可以有两种常见的呈现方式:其一,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;其二,按照事理逻辑的先后顺序。对于顺承文段主旨的确定需要大家全面、准确概括文段内容。下面通过一道试题带大家感受一下第一种类型,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阐述的文段类型:
【例】:
在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上,早期的规范观是“匡正”,认语言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,凡是与标准不符的就是错误的,是需要消灭的不正确的语言现象。此后,“匡正观”逐渐发展为“追认观”,既注意语言的变动性,不轻言“不规范”;又注意语言的稳定性,不轻易地把一些尚未定型、尚未被社会公认以及一些显然不健康的东西采纳进来。如今,“动态”规范观越来越趋于普遍认同,这要求我们在“规范”和“规则”、“硬规范”和“软规范”、“显性规范”和“隐性规范”等诸多二元对立因素上有区别地、有针对性地对待语言现象。
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:
A.对待语言文字的正确态度
B.语言文字规范观的发展过程
C.语言规范工作应注意的问题
D.辩证看待语言现象的必要性
【答案】B
【中公解析】文段首先讲了早期对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的态度是“匡正”,即语言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;接着又讲了“匡正观”逐渐发展为“追认观”,即既注意语言的变动性,又注意语言的稳定性;最后指出如今是“动态观”,即我们要辩证看待语言现象。因此文段主要介绍的是语言文字规范观的发展过程,B项正确。A项,文段只是客观论述规范观的发展过程,并未涉及价值判断,“正确态度”在文中没有体现,排除。C项“应注意的问题”、D项“必要性”在文中均没有具体论述,排除。故本题选B。
上述题目是通过“早期”、“此后”、“如今”三个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出语言文字规范观的发展过程。通过时间逻辑词我们可以知道文段类型即为顺承文段,进而理解概括出文段的重点内容。
所以,在今后备考中,希望大家能够明确,当文段按照时间脉络进行阐述的时候,我们需要全面准确的概括文段的话题与内容,也希望大家能多多练习,熟练掌握顺承文段。
(责任编辑:李明)